保護自己、維持原地、等待救援

圖一:落水人員應該迅速使用救生圈,背向風浪,減少散熱,節省體力
人員落水後,海上求生的基本觀念為「保護自己、維持原地、等待救援」。若適度地保護自己以及補充水分,大多數的人仍能存活至三個禮拜之久。依據不要溺死、凍死、累死、渴死及餓死的求生步驟,正確的海上求生作法如下所述: (一) 穿著救生衣 穿上救生衣是從事海上休閒活動的人,一定要具備的基本觀念。救生衣的功能主要在於保持漂浮、維持體力和留在原地等待救援,和輔助落水者游泳的關聯性並不大。一般遊客到海邊,因一時的起意,便穿著便服隨性下水,往往是海邊溺水事件的主因。 (二) 穿著厚重防寒衣物 人的身體在水中必須產生比在陸地上多於二十倍的熱量,才能維持體溫,若無法持續產生該熱量,落水人員的體溫便會逐漸下降,此現象稱為失溫。 厚重的衣服能減緩皮膚接觸到海水而喪失的熱量,同時,也盡量使身體保持在靜止的狀態之下,這樣的動作是為了讓周遭海水與身體的相對流動速度變小,熱量因傳導的作用便不會大幅度地減少。 浮潛或水肺潛水穿著的溼式防寒衣具保暖功能,雖然水還是會進入皮膚與防寒衣中,但海水在皮膚外不會再流動,形成了一層水膜,水膜因身體的熱量而加溫至和體溫一樣的溫度,水膜外層的防寒衣又為絕熱良好的材質製成,可達到保暖防失溫的效果。 船艇遭受意外,船長宣布棄船,人員準備海上求生時,往往還有足夠的時間作海上求生之準備,最重要的準備工作就是穿上厚重的衣物和救生衣。由於頭部的散熱量約占全身散熱量的三分之一,頭部的保暖也很重要,若有隨手可得的毛線帽、鴨舌帽等也應戴上。 (三) 尋找救生艇筏、救生圈或其他救生工具 有遮蔽式空間的救生艇或救生筏是海上求生的最佳工具,一般均有飲水、食物等海上求生配備,和不可或缺的通訊設備與求救訊號器具,搭上救生艇筏的人員可以在海上生活數十日,等待救援。 沒有救生艇和救生筏的話,落水後的人員可觀察附近的水面是否有救生浮圈或是其他救生浮具。若發現救生圈位於游泳可達的範圍內,應設法游過去,將救生圈套入,位於兩腋之下,並且背對風浪吹襲的方向,將兩腳盡量縮向身體呈捲曲,如此能節省體力,減少散熱和背向風浪,避免受海浪噴濺,使鹽分殘留臉部,甚或吸入口鼻。(圖一) (四) 收集飲水 海上求生人員沒有淡水的補充,一般都無法撐過三天,若必須在海上待三天以上才有可能獲救的話,設法收集淡水就成為最重要的課題。 喝海水、喝自己的尿,甚至捕獲鳥或魚類,吸取血水等並沒有解渴的功能,反而會讓身體血液的鹽分濃度增高。 一般來說,正確的海上求生喝水技巧為:第一天不喝水,以便節省水資源;第二天以少量多次的飲水方式,早、午、晚共三次。每日喝水量共約500 c.c.,是比較正確的作法。在海上求生時,補充淡水的重要性遠大於補充食物營養。 保持體內水分的技巧還須注意到呼吸、出汗、流血、嘔吐等均會喪失水分的部份。呼吸除了不要過分緊張、驚嚇,保持正常呼吸外,刻意憋氣是錯誤的作法。非必要的運動與體力消耗應適可而止,若不幸有流血現象,就應該適時提高喝水量補充水分。在救生艇、救生筏上事先準備的海上求生緊急袋內,一定要備有暈船藥。在登入救生艇、筏後,不論是否會暈船,都應該服用暈船藥,防止嘔吐。 呼吸、排汗、體熱等在救生艇、筏內密閉空間所產生的溫室效應──空氣中的水蒸氣遇冷凝結成淡水的水珠,於救生艇、筏的帳棚下聚集,應該適時用容器收集起來,增加淡水資源。 (五) 保持體力等待救援 在水中,可自行將衣領、衣袖、褲腳等處繫緊,防止衣服與肌膚之間的水層流動而散失熱量,兩手交叉於胸前,夾緊在兩側腋下,兩腳盡量向身體靠近,呈捲曲狀於水中漂浮。 一般人在寒冷水域大約5~10分鐘後,身體會產生冷休克現象,身體急促顫抖,心跳會明顯增快,呼吸急促,此現象會持續一段時間。隨之取代的是逐漸寒冷失溫,落水人員的求生意志力是其能否獲救的最大關鍵因素。
-
資料來源:
蘇達貞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