船舶自動識別系統
由於接連的海難事故所造成連續性的經濟損失以及生態浩劫,嚴重的影響海上的環境。美國海岸防衛隊認為每個港口都應該設立一個以無線電為基礎的系統以擴展其對港外船舶的監控能力。1993年加拿大海岸防衛隊首先使用船舶自動辨識系統(Automatic Identification System, AIS),而國際海事組織(IMO)在2000年12月正式將AIS納入強制性的設備要求,更由於2001年的美國911事件,促使了IMO基於安全因素考量,將AIS視為必須重視的項目。並進一步規定,船舶應於2004年12月31日前裝置此設備。
AIS係基於VHF頻帶之船舶訊息自動傳輸系統,船舶之靜態訊息(Static Information)、動態訊息(Dynamic Information)以及航程相關訊息(Voyage Related Information)等,其中,靜態訊息包括船舶之IMO編號、呼號與船名、船長與船寬、船舶類型以及AIS天線固定位置,動態訊息包括船舶位置、協調世界時(Coordinated Universal Time; UTC)、對地航向(Course Over Ground; COG)、對地航速(Speed Over Ground; SOG)、船艏向(Heading)、航行狀態、轉率等,而航程相關訊息則包括吃水、危險貨物、目的港口與預定到達時間等。
除可作為船舶間之訊息傳遞以外,另可作為協助沿岸與港區管理者監視海域內船舶之情況。亦即,AIS除可避免船舶間碰撞事故發生,亦為船舶交通服務之主要工具。
-
來源:
黃志豪(2005),船舶自動識別系統與自動雷達測繪系統對船舶交通服務系統觀測成效之研究,海洋大學商船學系碩士論文。
Transportation Research Board (2003), Shipboard Automatic Identification System Displays.
I.P.A. Stitt (2004), "AIS and Collision Avoidance - a Sense of Déjà Vu," the Journal of Navigation, 57(2): 167-180. -
著作者:
商船系統工程研究室。 -
權限:
海洋數位典藏計畫